范文控,您身边的好帮手!
当前位置:范文控 毕业论文内容页

《敲小鼓》中班音乐活动教学反思

2023-08-05 15:24:29 毕业论文 访问手机版

【简介】感谢网友“白大官人”参与投稿,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敲小鼓》中班音乐活动教学反思(共19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篇1:中班音乐活动教学反思《敲小鼓》

中班音乐活动教学反思《敲小鼓》

黄老师上了三次中班的音乐活动《敲小鼓》,每一次我都听了,每一次的感受都不一样,这让我感促很多!

第一次展示这个活动是在村幼,先学了《敲小鼓》这首歌,学唱歌曲的同时学打鼓,由于村幼孩子看到来了客人老师所以非常专注,而且平时几乎不接触打击乐器所以兴趣很浓,边玩边学的方式孩子们十分喜爱。教师也十分投入,整个活动开展的很顺利。在创编鼓点节奏时有一个孩子非常突出,创编了不同的鼓点节奏,其他孩子也很快学会了不同的鼓点打击方法。这种同伴间的互学会让孩子的思维更活跃,学习更主动。我觉得这个活动真的既简单又有成效。

第二次展示这个活动是在黄老师自己班里,一开始孩子们很投入,但歌曲的学习部分教师没有关注到孩子的接受情况,以至于影响了接下来的'打鼓部分,孩子们很喜欢很兴奋,但没有掌握方法,也没有静下来听要求,只管自己乱敲。这时经验丰富的黄老师一时也有点不知所措,只好让孩子们停下反复再学歌曲,这时的孩子兴趣全在打鼓上了,不能很好地静下来。我开始觉得这个活动上起来也不是很容易的,很想自己也开展一次,有点真情实感。

第三次展示这个活动前黄老师有点不自信,对于孩子的接受能力没有底,所以她降低了要求,改变了方式,没有让孩子人手一只小鼓,重点放在学习歌曲这一步上,而且放慢了教学节奏。在活动的进程中黄老师越来越投入,越来越自信。在创编鼓点部分时间有点久,如果她能大胆地让孩子有更多的打鼓机会则效果更好!

我想我们教师的专业成长就是在这样一次次的摩课中得到的,我佩服黄老师的钻研精神,也感谢她给我们听课老师带来的反思成长机会,其实每个活动无论上课的还是听课的只要用心都会有收获有进步!因为我们的课是有那样多的变数,充满灵动,赋予我们更多的挑战机会,成长和提升机遇!

篇2:《敲小鼓》中班艺术活动教学反思

《敲小鼓》中班艺术活动教学反思

围绕本次评优课的主题“我们身边的规则”,我选择了这次活动。在日常生活中,我发现孩子们在集体活动中缺乏一定的规则意识,有的孩子注意力不够集中,喜欢东张西望,对于活动中老师提出的各个要求都不能很好地遵守,这些行为对于孩子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有一定的阻碍,从某种角度上来讲也影响到了活动目标的达成度。

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在和孩子们玩小鼓的过程中,我发现孩子们对小鼓是那么地感兴趣,因此我选择了艺术活动《敲小鼓》,想通过生动有趣的活动进一步提高孩子的注意力,从而帮助他们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我将活动目标制定为:

1、练习节奏,唱准“咚”和“哒”,以说、唱、敲等多种形式自然完整地学唱歌曲。

2、学会安静倾听,按要求进行演唱、表演。

重点是:掌握X X X X X 的节奏,唱准“咚”和“哒”。难点是:根据要求演唱歌曲并表演。本活动目标的制定比较全面,从孩子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等多方面出发,可行性也比较强,符合孩子的最近发展区。紧紧围绕目标,我设置了以下几个环节:

1、活动导入:师敲击小鼓,引导幼儿倾听,启发幼儿用语言来表现鼓声,区别敲击鼓边和敲击鼓心发出的声音的不同,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幼儿用“咚”和“哒”模仿小鼓说话。

2、教师击鼓范唱歌曲,引发幼儿学习兴趣。

3、幼儿学唱歌曲。

4、在讨论的基础上启发幼儿探索寻找身体合适部位当小鼓,并尝试表演唱。

整个活动的环节比较清晰,通过拟人化的情境设置,让孩子始终在愉快、轻松的氛围中学习节奏、学唱歌曲。活动的重点也比较突出,通过轮唱、创编动作的形式来复习巩固所学的节奏,孩子们既感兴趣又较好地掌握了所学内容。我在整个活动中也能充分投入,和孩子积极互动,用生动的体态语和孩子交流,为他们创设宽松的学习环境。在环节中渗透规则意识,让孩子充分体验到按要求、按规则表演的乐趣。整个活动实施后,目标的达成度比较高。

当然,活动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在导入的环节中,我一味地想引导孩子说出“咚”和“哒”,使这个环节显得有些拖沓,不够紧凑;在请孩子上前打节奏的过程中,发现他们对于“节奏”这个概念比较陌生,可能是因为平时对这种形式接触得较少,一下子要求他们有节奏地敲击是比较困难的;在引出重点节奏时,我请孩子们听一听小鼓是怎么唱的,接着就完整范唱歌曲,发现孩子们对于“小鼓怎么唱的'”还是没有理解,所以在下面的环节中我直接出示了节奏图,引导孩子学习。对于这种比较陌生的歌曲类型,可能要换一种形式引入,使整个环节更加自然、流畅;还有一点是我在预设的过程中没有意料到的:我充满激情地和孩子交流,可是孩子们的兴致似乎没有想象中的那么高涨,这是什么原因?(活动前过多接触小鼓,减弱了孩子对小鼓的兴趣,这会不会是原因之一)我想,在以后的活动中,我会以这一点作为发展目标:如何充分调动孩子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篇3:敲小鼓音乐教案

敲小鼓音乐教案

(一)活动目标:

1、通过说、唱、敲等多种形式自然完整地学唱歌曲。

2、根据老师的分合暗示,快速反应,唱准“咚”和“哒”。

3、感受、分享、交流演奏自制打击乐器带来的快乐。

(二)活动准备:

小鼓一面、鼓锤两根;幼儿亲自收集的小鼓替代品若干;筷子人手两根。

(三)活动过程:

1、活动导入:师敲击小鼓,引导幼儿倾听,启发幼儿用语言来表现鼓声,区别敲击鼓边的发出的声音和敲击鼓心发出的声音的不同,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幼儿用“咚”和“哒”模仿小鼓说话,创编节奏。

师:我的小鼓会说话,听听小鼓会说什么话?

幼:咚咚咚,哒哒哒。

师:我敲鼓心……(教师说前半部分,等待幼儿用像声词接后半部分)

幼:咚咚咚

师:我敲鼓边……(同上)

幼:哒哒哒

师:请你教我的小鼓说一些好听的话,你想教小鼓说哪些好听的话?

(请幼儿用“咚”“哒”模仿小鼓说话,教师击鼓敲出相应节奏呼应,并请幼儿集体模仿练习节奏:X X |X .X X | X

X |X .X X |,运用“先行组织者理论”将歌曲中的难点前置,提前解决。)

2、教师击鼓范唱歌曲,引发幼儿学习兴趣。

师:你们教我的小鼓说了这么多好听的话,我的小鼓高兴的都想唱了,你们听!

3、幼儿学唱歌曲。

⑴教师唱歌曲前半部分,幼儿接唱像声词部分。

师:当我敲鼓心时,你们就帮我说……(等待幼儿回答“咚咚咚”,并击鼓反应),当我敲鼓边时,你们就帮我说……(等待幼儿回答“哒哒哒”

并击鼓反应),我来唱,你来说,行不行?

⑵集体完整学唱2―3次。

师:你们一边跟我唱,一边帮我说,眼睛看着小鼓锤,准备好了吗?

⑶改变鼓声部分节奏,引导幼儿根据老师的分合暗示(即夸张的体态语),快速反应,唱准“咚”和“哒”。

师:这一次小鼓说的话“咚”和“哒”要变了,你们还能跟上吗?我们来试一试!

师:真了不起,和小鼓说得一模一样,小鼓又没有告诉你们它将说什么话,你们是怎么知道的?

幼:我是听出来的。

幼:我是看出来的,老师敲鼓心的时候,鼓锤是合拢的,小鼓发出“咚”的声音,我就唱“咚”;老师敲鼓边的时候,两个鼓锤是分开的,小鼓发出“哒”的声音,我就唱“哒”。

⑷集体完整演唱两次,要求根据老师的分合暗示,改变鼓声部分节奏,快速变换歌词。

师:真了不起,一边跟我唱,一边帮我说,跟着鼓锤变一变,你们行不行?

⑸学习分声部演唱。

师:这一次,小鼓想和你们玩个游戏,它想请一半小朋友唱“咚”,一半小朋友唱“哒”,等会儿我们再交换,好吗?

(以上环节,层层递进,环环相扣,难度逐渐加大,使幼儿在游戏和对话中不知不觉学会演唱歌曲,打破了歌唱教学固有的模式,将幼儿一贯的模仿学习变为创造性学习。)

4、在讨论的基础上启发幼儿探索寻找身体合适部位当小鼓,并尝试表演唱。

⑴师:现在,我的小鼓要休息了,我的`身体能当小鼓吗?哪些地方可以做鼓面?哪些地方可以做鼓边?小鼓锤呢?大家轻轻地讨论一下。

⑵师:想好了吗?我们身体上还有哪些地方也能当小鼓?谁和别人想的不一样?让我们来试试吧!

5、启发幼儿在自己收集的各种物品中寻找合适的替代物当小鼓并尝试表演唱。

⑴师:还真能做小鼓,那么除了我们的身体,还有哪些东西也能当小鼓呢?请你动动脑筋,好好想一想,找一样你认为最合适的东西来当小鼓,找到后可以敲一敲,想想鼓面在那儿?,鼓边在那儿?

⑵师:找到了吗?让我们一起来演奏吧!

⑶师:你们找到的小鼓真不错,能不能跟着我的鼓锤变一变?试试吧?

(大纲明确指出:指导幼儿利用身边的物品或废旧材料制作玩具、手工艺品等来美化自己的生活或开展其他活动。这一环节的安排和大纲精神不谋而合,不仅调动了幼儿学习的兴趣,而且使整个活动动静交替,将活动推向高潮。)

6、鼓励幼儿和客人老师交往,把自己的“小鼓”借给客人老师玩,自己在教室内寻找其他替代物当小鼓,并和客人老师一起表演歌曲。

师:后面的客人老师很想跟我们一起演奏,如果你愿意的话,可以把你的小鼓借给客人老师,然后自己动脑筋想想,还能找到其它东西做小鼓吗?

(《纲要》中明确指出:幼儿同伴群体及幼儿园教师集体是宝贵的教育资源,应充分发挥这一资源的作用。因此活动中这一环节的设计,能充分利用现有教育资源,引导幼儿将自己心爱的东西与别人一起分享,为孩子主动和成人交往创造条件。同时,发散幼儿思维,鼓励幼儿尝试以物代物,一举两得。)

7、结束部分:鼓励幼儿在生活中继续寻找合适的小鼓替代物,并把它带到幼儿园和好朋友一起分享。

师:小朋友真聪明,找到了各种各样的小鼓,用筷子一敲就能发出美妙的声音,其实我们身边的许多东西都能成为动听的乐器,回去以后,我们再去找一找,带到教室里玩一玩,好吗?

三、活动延伸:

1、鼓励幼儿在生活中继续寻找合适的小鼓替代物,并把它带到幼儿园和好朋友一起分享。

2、探究如何改变自制小鼓的音色。例如:敲击自制小鼓的不同部位从而使音色发生变化;可在自制小鼓内放入物品(沙、石头、木头、塑料积木等)从而使音色产生变化等等。

篇4:中班音乐活动《大鼓小鼓》

中班音乐活动《大鼓小鼓》

设计意图:

可以满足孩子好动的天性,又可以让孩子们亲身体验节奏的快慢、强弱,增强孩子们的音乐感受力。

活动目标:

1.在熟悉旋律的基础上,练习随音乐合拍地做动作。

2.能听辨大鼓和小鼓的声音。

3.感受“xx”xx x“两种节奏,体验打击乐活动的乐趣。

活动准备:

1.按幼儿人数配置大鼓、小鼓各一半。

2.歌曲《大鼓小鼓》,播放器。

活动过程(含开始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等环节):

一.欣赏视频”大鼓小鼓“演奏,初步感知节奏。

二.出示大鼓和小鼓图片,引导幼儿观察大鼓和小鼓的外形,并倾听二者声音的强弱与节奏的变化。

引导语:

1、知道哪个是大鼓,哪个是小鼓,有什么不一样?

2、老师敲敲大鼓和小鼓,你们认真听听,哪个鼓声大,哪个鼓声小?大鼓和小鼓的节奏有什么不一样?(大鼓是”咚咚“小鼓”嗵嗵嗵“)

三.听鼓声玩游戏:幼儿肢体探索游戏。

敲击大鼓和小鼓,引导幼儿听到大鼓和小鼓声音时做不同的反应动作,感受声音的'大小和节奏的不同。

第一遍:听到大鼓的声音双手举起来,听到小鼓的声音双手抱肩膀。

第二遍:听到大鼓的声音按节奏拍手,听到小鼓的声音按节奏拍腿。

四.教师师范歌曲,引导幼儿感受并初步表现。

第一遍听唱歌曲:引导幼儿感受大鼓和小鼓的声音变化。

引导语:歌曲里的大鼓发出什么声音?小鼓发出什么声音?

第二遍听唱歌曲:引导幼儿感受大鼓和小鼓的节奏变化。

引导语:歌曲里大鼓跟小鼓的节奏有什么不一样?

第三遍听唱歌曲:引导幼儿用动作表现大鼓和小鼓的声音、节奏的变化。

当老师唱到大鼓”咚咚“的时候,幼儿按节奏拍手;当教师唱到小鼓”嗵嗵嗵\"的时候,幼儿按节奏拍腿。

五.播放音乐,幼儿边唱边随乐演奏大鼓和小鼓。

幼儿分两组,各自探索大鼓和小鼓的演奏方法以演奏节奏。播放音乐,教师带领幼儿边唱边演奏乐器。

六.小乐器累了,让我们轻轻的把他们送回家吧,活动结束

篇5: 中班音乐活动《小鼓响咚咚》反思

中班音乐活动《小鼓响咚咚》反思

案例描述:

案例1

活动导入部分:

教师出示小鼓(敲鼓),提问:“小鼓怎么唱歌的?”

幼儿:“咚咚咚,咚咚咚・・・・・・

教师出示鼓谱。

幼儿跟教师采用不同的方式、不同的部位敲打节奏,熟悉节奏。

案例2

师:“这首歌曲有几段“”

幼:“两段。”

师:“两段一样吗?”

幼:“不一样。”

师:“哪里不一样?”

幼:“第二段唱轻一点,因为妹妹在睡觉・・・・・・”

师追问:“那第一段呢?”

幼:“第一段响一点,很开心的・・・・・・”

案例3

教师演唱并表演歌曲,幼儿完整欣赏后分段学习,出示图谱。根据不同情绪出示笑脸(大笑、微笑),教师解释笑脸所代表的意思。教师边演唱边根据歌曲性质画出图谱,接着把注意力投向学习歌曲,而忽略了图谱,刚调动起来的气氛来了一个转折。

案例4

歌曲欣赏后未熟悉歌曲内容,直接进入主题――学。

教师带唱,幼儿跟唱。

导致幼儿对演唱歌曲内容的不熟悉。

案例5

和笑脸宝宝做游戏,先分两半演唱,再分男女唱,接着男女交换,最后整体表演。

反思:

1、实物导入,激发兴趣,设计新颖特别。看着鼓谱,敲打节奏,并且用手指、手掌交换不同的部位敲打节奏,幼儿在浓郁、轻松的氛围中掌握基本节奏,感受乐趣。

2、幼儿的回答着实另听课老师佩服与赞叹,这是平时经验积累的表现。孩子们平时就得到了音乐的熏陶,情感的理解,所以这样的`表现在意料之内。

3、对笑脸表情解释的机会应该留给孩子们,这样能加深幼儿对两段歌曲不同情感理解的印象。图谱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但是看完图谱就转到对歌曲的学习好像太“对不起”这张图谱了。图谱原本的用意是服务于歌曲的学习,情感的理解。但是在这个环节中没有充分利用好。

4、学唱歌曲的重点是把歌曲学会,所有的“花哨”环节目的都是为了让幼儿会学这首歌曲,但是恰恰遗忘了一个重要环节,那就是熟悉歌词。教师如果用朗朗上口的语调和孩子们一起朗诵一下歌词, 那么孩子们也不至于学得那么困难了。再次,教师应该适时“退隐”,一直带真孩子一起唱,那么孩子们有了依赖性,想都不想歌词就跟着老师一起唱了。

5、一开始就分两半,孩子们还没有反应过来呢,一开始应该让孩子们一起演唱,一起来感受微笑宝宝所代表的两段不同的情绪。等孩子们亲自感受到了,再分开一起表演,这样一来孩子们就有响和轻的经验了。

完美的开头另人期待,但是由于熟悉歌词的疏忽成了活动的败笔。但是不管怎样,我尝试了,我便成长了。这次的选材经历复杂、曲折,最终绕了一个大圈圈还是回到原点也是我和这个音乐教学活动的缘分。我想结果并不重要,只要在经历后反思、总结就能得到更好的成长。孩子们表现的很出色,有老师表扬我的歌声也很出色,这些都是对我最大的鼓励。也谢谢在这次教学活动中所有帮助过我的老师,有你们真好,让我感觉到了温暖!

篇6:中班音乐活动《小鼓响咚咚》

中班音乐活动《小鼓响咚咚》

设计意图:歌曲《小鼓响咚咚》是一首由四个乐句构成的一段童谣风格的儿童歌曲,全曲以xx x x | xx x—|的节奏型贯穿始终,曲调流畅,音乐形象生动,富于儿童气息。歌词以第一人称和拟人化的手法生动地描绘了小主人公关心、爱护娃娃的好品质。

一、活动目标:

1、在教师的带领下用自然声音演唱歌曲。

2、体验声音大、小所带来的不同情绪。

3、乐于参与活动,体验音乐活动的快乐。

二、活动准备:

1、小鼓与鼓锤人手一个2、图谱3、伴奏音乐。

三、活动重难点:

重点:在教师带领下用自然声音演唱歌曲。

难点:体验声音大、小带来的不同情绪。

四、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1)音乐律动《大猫、小猫》入场:

﹡教师与幼儿随节奏小猫走入场。

﹡师:“刚才小猫走路走的真好,现在要比比看哪只小猫唱歌最好听。”

(2)发生练习《大猫、小猫》:

﹡“我是一只大猫,我的声音很大,喵喵喵喵喵。”

“我是一只小猫,我的声音很小,喵喵喵喵喵。”

﹡师:“今天,不仅有可爱的小猫,还有好玩的,看看那是什么?”(小鼓、鼓槌)

(二)基本部分:

(1)幼儿自由打鼓导入活动:

﹡师:“玩过小鼓吗?想玩吗?但是老师有一个要求:当老师说‘停’的时候,小朋友要马上停下来”“开始……停!”

﹡师:“仔细听,这一次,我的口令变了,“我说小鼓响一声”“你要和小鼓一起来回答,我的小鼓……(手势提示敲鼓)”

“我说小鼓响两声。”(提示幼儿听清楚敲击次数、看手势)

“我说小鼓响三声。”“真好听,我们再来一次!”(小朋友问)

(2)学习歌曲第一段。

﹡师:“喜欢小鼓吗?我也喜欢,听张老师夸夸小鼓吧。”(朗诵第一段歌词)

﹡师:“我夸了我的小鼓,怎么样?想不想一起来夸夸你的小鼓。”(师幼共同朗诵第一段)(放鼓)

﹡教师范唱第一段歌曲

(3)讨论:什么时候不可以敲鼓呢?”(幼儿自主回答)

﹡师:“说得对,我们都是懂事的好孩子。”

(4)教师完整演唱歌曲,幼儿欣赏。

﹡师:“刚刚我们敲鼓可开心了,接下来听一听又发生了什么事情?”(教师朗诵第二段)

﹡师:“你听到了什么?”“我说小鼓别响了,小鼓是怎么说的.?懂懂懂是什么意思?说的是懂懂懂,是什么意思?”

﹡师:歌曲里的小鼓也像小朋友一样懂事,看到妹妹在小床里睡觉,马上就轻声的说懂懂懂。

(5)教师完整范唱。

﹡师:“你喜欢这个懂事的小鼓吗?我们完整的听一听这首歌。”

(6)教师与幼儿共同朗诵歌词内容,巩固记忆。

﹡师:“好听吗?”“猜猜它的名字叫什么呢?”

﹡共同演唱歌词内容。

(7)教师幼儿跟随伴奏演唱歌曲。

﹡师:“老师唱第一句,你们来唱第二句。”

“小朋友记得真清楚,这次我们一起来表演表演。”

(8)幼儿尝试用自然声音演唱歌曲并敲鼓。

﹡个别幼儿、集体展示。

(三)结束部分:

﹡教:“谁愿意当小演员,把这首歌曲表演给客人老师?幼儿边演唱歌曲边敲鼓离场。

篇7:中班音乐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小鼓响咚咚》

中班音乐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小鼓响咚咚》

活动目标:

1、幼儿能够跟随音乐,完整地演唱歌曲。

2、通过击打身体,感知三拍子的节奏特点。

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小鼓,歌曲的音频mp3,图片。

经验准备:敲击小鼓的经验,听过小鼓的声音。

活动重难点:

幼儿能够跟随音乐,完整地演唱歌曲。

幼儿能按照三拍子的节奏,边唱边打节奏。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进入教室

唱《红公鸡》一边唱歌,一边玩游戏进入教室。(游戏玩两遍)

《红公鸡》

我有一只红公鸡,不知在哪里?请你快来叫一声?出来吃白米。

二、进行部分

发声练习

教师带领幼儿复习上周学过的.《谁唱歌》做发声练习。

感知三拍子节奏的特点。

教师出示小鼓,并击打出强弱弱的节奏。(可以用小鼓的音频来代替)

教师引导幼儿用身体来表示强弱的节奏。(引导幼儿拍手,跺脚和拍腿)

教师带领幼儿一边听歌曲范唱《小鼓响咚咚》,一边用用肢体按照××××∣×××_∣的节奏来为歌曲伴奏。

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帮助幼儿熟悉歌词,并用肢体动作进行表现。

我的小鼓是怎么响的?

我说话儿,小鼓怎么样了?

我说小鼓响三声,小鼓怎么回答的?

哎呦呦呦这不行,为什么不行?

我说小鼓别响了,小鼓怎么回答我的?

师幼共同有节奏的朗读歌词,并注意三拍子的节奏。

师幼共同演唱歌曲,并引导幼儿用肢体来表现歌曲的优美,感知三拍子的强弱关系。

三、活动结束

教师带领幼儿唱歌《小鼓响咚咚》做着优美的动作离开教室。

教学反思:

本节活动分三个环节。在学习童谣环节中,教师创设幼儿喜爱的“和小鼓做游戏”的情境,调动幼儿多种感官学习童谣。幼儿能够较深入地理解内容,体验童谣的语言结构和韵律特点。在引导仿编过程中,教师通过出示图片引导迁移生活经验,幼儿表现出积极主动的学习热情,思维活跃、发言踊跃,快乐地完成了仿编学习。活动环节清晰,层层递进,较好地实现了活动目标。

篇8:幼儿园中班音乐教案《小鼓响咚咚》含反思

幼儿园中班音乐教案《小鼓响咚咚》含反思

活动目标:

1、幼儿能够跟随音乐,完整地演唱歌曲。

2、通过击打身体,感知三拍子的节奏特点。

3、幼儿通过演唱歌曲,感受节奏音乐的快乐。

4、感受旋律的气氛以及和同伴一起参加集体音乐活动的乐趣。

5、培养幼儿的音乐节奏感,发展幼儿的表现力。

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小鼓,歌曲的音频mp3,图片。

经验准备:敲击小鼓的经验,听过小鼓的声音。

活动重点难点:

活动重点:

幼儿能够跟随音乐,完整地演唱歌曲。

活动难点:

幼儿能按照三拍子的节奏,边唱边打节奏。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进入教室

唱《红公鸡》一边唱歌,一边玩游戏进入教室。(游戏玩两遍)

《红公鸡》

我有一只红公鸡,不知在哪里?请你快来叫一声?出来吃白米。

二、进行部分

发声练习

教师带领幼儿复习上周学过的《谁唱歌》做发声练习。

感知三拍子节奏的特点。

教师出示小鼓,并击打出强弱弱的节奏。(可以用小鼓的音频来代替)

教师引导幼儿用身体来表示强弱的节奏。(引导幼儿拍手,跺脚和拍腿)

教师带领幼儿一边听歌曲范唱《小鼓响咚咚》,一边用用肢体按照××××O×××_O的节奏来为歌曲伴奏。

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帮助幼儿熟悉歌词,并用肢体动作进行表现。

我的'小鼓是怎么响的?

我说话儿,小鼓怎么样了?

我说小鼓响三声,小鼓怎么回答的?

哎呦呦呦这不行,为什么不行?

我说小鼓别响了,小鼓怎么回答我的?

师幼共同有节奏的朗读歌词,并注意三拍子的节奏。

师幼共同演唱歌曲,并引导幼儿用肢体来表现歌曲的优美,感知三拍子的强弱关系。

三、活动结束

教师带领幼儿唱歌《小鼓响咚咚》做着优美的动作离开教室。

活动反思:

教学中另一个难点就是符点音符的演唱。教师首先解释了符点的意思和使用在音乐中所起到的作用(延长原音时值的一半)。接着教师通过读节奏的演示把无符点和有符点之间的不同展示给学生,让他们有充分的认识在头脑中形成意识,然后引导他们跟读,从而掌握符点音符的读法,那么这样一来在演唱的过程中只要教师稍加指导学生就自然而然的准确的演唱出了符点音符。

篇9: 整合活动《大鼓小鼓》教学反思

整合活动《大鼓小鼓》教学反思

这次展示课我上的是一节以科学活动为主的整合活动《大鼓小鼓》,活动的目标主要有两点:第一,体验探索声音大小的乐趣,乐于表达自己的经验和感受;第二,在为歌曲伴奏中,感受声音的大小。活动主要由三个环节组成,第一个环节:听听生活中声音的大小,在此我借用鼓这一孩子比较熟悉的物品来引入,由区分大鼓小鼓的声音大小,进而引导幼儿感知生活中大小不同的声音。第二个环节探索让瓶子发出大声小声。这一环节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探索怎样让空瓶子发出大鼓小鼓的声音,幼儿能在老师的引导下自主的探索空瓶子碰到手、头等身体部位(软的物体)发出的是小声碰到地板、椅子等硬的物体发出的是大声。第二部分,探索瓶子装豆后,怎样发出大声小声,孩子们很聪明,很快就发现力度的大小决定瓶子发出的声音大小。第三部分,由老师演示,引导幼儿发现装豆的多少也影响瓶子发出的声响。幼儿很快被老师牢牢的吸引住,得知装豆太少发出的是小声,太多没有声音。最后一个环节,糖果的介入,这完全是考虑到三岁孩子的年龄特点,引发幼儿一种新的探索的兴奋点和兴致,让孩子的兴致能后继续延续下去。在这三个环节中,我用了一首《大鼓小鼓》的歌曲贯穿于整个探索活动中,我认为音乐对三岁孩子来说是一种快乐的表现,在看似比较严谨的探索活动中,伴随着三岁孩子的那种呀呀的歌唱,比起一味枯燥的科学探索活动,会更为孩子所喜爱,这也是为什么我会给这节课的`名称定为《大鼓小鼓》的原因。

在整合理念的指导下,我将简单的识字:认识“大”“小”,4以内的点数以及认识软硬等知识点融入课中,让幼儿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新知识,同时巩固并运用了已有的知识经验。在整个探索活动中,我充分尊重了孩子,没有刻意地灌输知识,而是以孩子的主动探索发现为主,老师只充当了引导者。孩子在碰一碰、玩一玩、尝一尝中体验了探索活动的乐趣,并能将自己的探索结果表达出来,活动的目标基本上都能达到。

活动后,我意识到此次活动中还有一些不足之处,例如:孩子在将瓶子轻轻碰头部时,可随机进行一下健康教育。此外,在第一个环节中,让孩子将两种声音听完,再进行比较可能会更合适些。最后一个环节中,当幼儿猜出哪个瓶子是大鼓的声音,哪个瓶子是小鼓的声音后,再追问一句“为什么?”,引导孩子总结出的结论,可能会更有意义。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努力提高自身的素养,注意活动中的每个细节,让自己更上一个台阶。

篇10:《大鼓和小鼓》教学反思

核心提示:课堂上出现了很多问题,首先,因为我粗心大意没有提前查看讲课班级的音响效果,导致整节课的教学都受到很大影响;

第二,导入时“感应强弱”的小游戏没有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学生的积极性没有很好的调动起来;

第三,对课堂上出现了很多问题,首先,因为我粗心大意没有提前查看讲课班级的音响效果,导致整节课的教学都受到很大影响;

第二,导入时“感应强弱”的小游戏没有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学生的积极性没有很好的调动起来;

第三,对于学生能力的预设不够准确,关注学生不够多,这一点主要体现在歌曲教学中,不管是读歌词还是唱歌曲学生还没有学会我却没能及时发现,导致后面反复教读歌词、反复教唱歌曲,使学生对学习渐渐失去兴趣;

第四,老师掌控课堂的能力有待于提高。

篇11:《大鼓和小鼓》教学反思

我在教一年级学生演唱《大鼓和小鼓》这一课中,让学生采取听唱方法学习歌曲。开始时只让学生歌唱模仿鼓声,和老师进行接唱,增加学习的趣味,然后再逐渐完整的歌唱全曲。

在学生熟练掌握歌曲后,在教师的指挥下进行分组歌唱。一组唱大鼓,一组唱小鼓,要求分组的接唱要案节奏稳定、音调准确、衔接紧凑、会看指挥。

通过对前面知识的掌握,学生能够恰如其分的表现歌曲的强和弱,对歌曲的理解更加深入,感情也能更准确的表现。

篇12:《大鼓和小鼓》教学反思

《大鼓和小鼓》这首歌曲虽然只有8小节,但所包含的音乐要素却是非常丰富的,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唱会,还要让学生感受这四种音乐要素的特点,使他们获得音乐的美感。教材中出现的“脚”和“手”,既是力度强弱对比的体现,也使歌曲更有趣味性。在学习“擂起了”和“敲起了”的时候,教师可让学生模仿老师的节奏学习,这样便从无意注意中解决了歌词的问题。

一年级的学生刚刚走进校门,由于没有太多的音乐知识方面的积累,认知水平较低,他们活泼好动,有意注意的时间较短,对直观、形象地事物比较感兴趣。基于这些原因,在本课教学中,我多以形象化的语言教学,将学生带入大鼓和小鼓的世界里。所以在学习本课前,我用刚学完的《大雨和小雨》这首歌曲作为课前音乐,让学生在感受音乐强弱的变化,为歌曲《大鼓和小鼓》学习做了一个简单的铺垫。

一开始,我以谜语导入,使孩子们在高度兴奋点下开始后面的学习,在出示了大鼓之后,老师用亲切的语言设计了大鼓宝宝小鼓贝贝的歌词与节奏的教学,中间穿插孩子们来和宝宝贝贝按节奏击鼓读歌词的音乐游戏,最后在歌曲的精美flash 中,孩子们边听边做大鼓(擂-强)小鼓(敲-弱)的动做,来体会音乐的强弱变化。整节课孩子们兴趣高涨,在最后的边歌边舞中,纪律稍显有点乱,我想,对于一年级孩子们,在激发兴趣的同时,还要在分组或集体活动中,老师要提出具体要求,这样才能动而不乱。

篇13:《大鼓和小鼓》教学反思

“大鼓和小鼓”是一节奥尔夫音乐活动。活动目标主要让幼儿喜欢和教师、同伴一起参加音乐游戏;感受大鼓、小鼓的不同的节奏,发展音乐感知能力。

活动准备有大鼓和小鼓;活动过程中,小朋友们很喜欢敲大鼓、小鼓,打节奏。活动的重难点是激发幼儿喜欢参加音乐游戏的兴致并感受大鼓和小鼓不同的节奏。

在本次活动中,小朋友们知道dong dong 和tong tong,但在唱的时候,有的孩子不能区分强弱,什么时候唱的高,什么时候唱的低,觉着好玩有趣,象声词唱的都一样高。因而在唱之前,要让幼儿多聆听感知。上课过程中,幼儿对于歌曲的学习虽然有些困难,但最终也能在教师的引导下初步的运用强弱对比,实物演奏的方法来演唱歌曲。在用大鼓小鼓敲击乐器“感应强弱”时,小朋友很积极的敲,但节奏、强弱把握有待提高,部分幼儿节奏感不强,拿到乐器会敲个不停。对此,在发乐器之前,可先让幼儿拍手,拍身体不同部位先进行练习,熟悉节奏;对于小朋友能力的预设不够准确,关注不够多,这一点主要体现在歌曲教学中,遇到问题未能灵活解决,老师掌控课堂的能力有待于提高。

篇14:《大鼓和小鼓》教学反思

《大鼓和小鼓》是一首日本儿童歌曲,不仅有音色、音高的模仿,还有力度的模仿。这首歌曲虽然只有8小节,但所包含的音乐要素却是非常丰富的,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唱会,还要让学生感受这四种音乐要素的特点,使他们获得音乐的美感。

在教学中,我首先设计了“请你学我这样拍”的节奏游戏,通过学生模仿老师拍击节奏,既提前预习的歌曲的节奏,又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接着的“力度游戏”,在原来游戏的基础上,提高了难度,但学生玩得更开心。“f”强与“p”弱在游戏中得到了解决,为下面歌曲中的力度的演唱有了铺垫。听赏歌曲前,让学生自己想想,可以在听得过程中关注那些音乐要素,你可以回答那些问题,学生自然听得认真仔细。别看二年级的孩子比较小,可回答问题时,一点都不含糊。对歌曲的情绪、节拍、力度、速度等都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到位。再次听赏歌曲时,我让学生设计两个动作,表示听到了歌曲中的“f”与“p”,让学生感受音乐强弱的变化。熟悉歌曲旋律时,我让学生与我一起合作打手号唱旋律。节奏较复杂的老师来唱,简单的学生唱。经过一遍练习,学生很快能与老师合作唱好旋律。这时侯再让学生自己按节奏朗读歌词,已经是水到渠成了。由于低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有意注意的时间不长。所以,在学生一学会歌曲演唱后,便让学生自己来敲击大鼓和小鼓,为歌曲配伴奏。学生在感受大鼓咚咚和小鼓嗵嗵嗵的响声后,学生边唱边做大鼓(跺脚-强)小鼓(拍手-弱)的动做,来体会音乐的强弱变化。这时,再让学生分组敲击打击乐器,试试那种乐器适合演奏强的音乐,那种乐器适合演奏弱的音乐。再用这些乐器为歌曲伴奏,边唱边击,学生们参与活动的兴致非常高。

最后,我还设计了一个环节。就是,全班的同学唱二部轮唱。当学生边踏着步子感受这首歌曲的进行曲风格,边进行二部轮唱时,整节课的气氛非常好。作为老师的我,也体验到了一种成功的喜悦。

篇15:《大鼓和小鼓》教学反思

大鼓和小鼓这首歌曲是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中的第四首歌,是一首非常简小动听能给大家带来欢乐的一首歌曲,这堂课我已学习声音的`强弱和背唱演唱为本课的重点,进行了以下的几个环节;1通过复习大雨和小雨这首歌曲引入音乐知识强弱。通过一个感受声音强弱的游戏,让孩子们真正的体会强弱的含义。2以谜语的引入这节课的课题,鼓。带给大家两个乐器朋友大鼓和小鼓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然后以鼓声为出发点,让孩子们学会聆听。3学唱歌曲,以不同的问题聆听歌曲(4遍)以不同的形式演唱歌曲。最后小组合作,拓展欣赏关于鼓的舞蹈。

通过执教这堂课,反思如下。

首先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他们刚从父母的看护中走出来。还不是很适应学校的各种规章制度,不了解怎样才是上课。所以老师要在这方面下功夫,从一年级开始就要培养孩子们良好的音乐习惯,教师应在培养孩子这方面的问题上下功夫。

作为一名老师,在课堂上语言要大大的加强。语言很匮乏。争取做到晓之以情,动之以理。

要反复的强调“听”的重要性。听不止要用到音乐,在生活更是要运用。

在演唱歌曲的形式上自己做的非常的老套。演唱的形式应多样化。可以清唱,背唱,注意咬字,情绪,心情,音乐的特点等等很丰富的形式演唱歌曲。

培养孩子们的自信心,多表演,做一个自信、外向的好孩子。

对于孩子出现的问题要多强调,学过的知识要多复习,强调听的重要性。

在学习强弱的这个小知识上,马老师的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运用自己周边的事物,应该更能让人接纳。

学习终归到底是为了生活,应该服务于生活,用生活中的来解释知识才是最简单。最明了的。

篇16:大鼓小鼓教学反思

大鼓小鼓教学反思

这次展示课我上的是一节以科学活动为主的整合活动《大鼓小鼓》,活动的目标主要有两点:第一,体验探索声音大小的乐趣,乐于表达自己的经验和感受;第二,在为歌曲伴奏中,感受声音的大小。活动主要由三个环节组成,第一个环节:听听生活中声音的大小,在此我借用鼓这一孩子比较熟悉的物品来引入,由区分大鼓小鼓的声音大小,进而引导幼儿感知生活中大小不同的声音。第二个环节:探索让瓶子发出大声小声。这一环节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探索怎样让空瓶子发出大鼓小鼓的声音,幼儿能在老师的引导下自主的探索空瓶子碰到手、头等身体部位(软的物体)发出的是小声;碰到地板、椅子等硬的物体发出的是大声。第二部分,探索瓶子装豆后,怎样发出大声小声,孩子们很聪明,很快就发现力度的大小决定瓶子发出的声音大小。第三部分,由老师演示,引导幼儿发现装豆的多少也影响瓶子发出的声响。幼儿很快被老师牢牢的吸引住,得知装豆太少发出的是小声,太多没有声音。最后一个环节,糖果的介入,这完全是考虑到三岁孩子的年龄特点,引发幼儿一种新的探索的兴奋点和兴致,让孩子的兴致能后继续延续下去。在这三个环节中,我用了一首《大鼓小鼓》的歌曲贯穿于整个探索活动中,我认为音乐对三岁孩子来说是一种快乐的表现,在看似比较严谨的探索活动中,伴随着三岁孩子的.那种呀呀的歌唱,比起一味枯燥的科学探索活动,会更为孩子所喜爱,这也是为什么我会给这节课的名称定为《大鼓小鼓》的原因。

在整合理念的指导下,我将简单的识字:认识“大”“小”,4以内的点数以及认识软硬等知识点融入课中,让幼儿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新知识,同时巩固并运用了已有的知识经验。在整个探索活动中,我充分尊重了孩子,没有刻意地灌输知识,而是以孩子的主动探索发现为主,老师只充当了引导者。孩子在碰一碰、玩一玩、尝一尝中体验了探索活动的乐趣,并能将自己的探索结果表达出来,活动的目标基本上都能达到。

活动后,我意识到此次活动中还有一些不足之处,例如:孩子在将瓶子轻轻碰头部时,可随机进行一下健康教育。此外,在第一个环节中,让孩子将两种声音听完,再进行比较可能会更合适些。最后一个环节中,当幼儿猜出哪个瓶子是大鼓的声音,哪个瓶子是小鼓的声音后,再追问一句“为什么?”,引导孩子总结出的结论,可能会更有意义。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努力提高自身的素养,注意活动中的每个细节,让自己更上一个台阶。

篇17:中班音乐节奏《小鼓响咚咚》

活动目标:

1。幼儿能够跟随音乐,完整地演唱歌曲。

2。通过击打身体,感知三拍子的节奏特点。

3。幼儿通过演唱歌曲,感受节奏音乐的快乐。

活动准备:物质准备:小鼓,歌曲的音频mp3,图片。

经验准备:敲击小鼓的经验,听过小鼓的声音。

活动的重点和难点:

活动的重点:幼儿能够跟随音乐,完整地演唱歌曲。

活动的难点:幼儿能按照三拍子的节奏,边唱边打节奏。

活动过程:

开始部分:

进入教室

唱《红公鸡》一边唱歌,一边玩游戏进入教室。(游戏玩两遍)

《红公鸡》

我有一只红公鸡,不知在哪里?请你快来叫一声?出来吃白米。

进行部分

发声练习

教师带领幼儿复习上周学过的《谁唱歌》做发声练习。

感知三拍子节奏的特点。

教师出示小鼓,并击打出强弱弱的节奏。(可以用小鼓的音频来代替)

教师引导幼儿用身体来表示强弱的节奏。(引导幼儿拍手,跺脚和拍腿)

教师带领幼儿一边听歌曲范唱《小鼓响咚咚》,一边用用肢体按照∣_∣的节奏来为歌曲伴奏。

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帮助幼儿熟悉歌词,并用肢体动作进行表现。

我的小鼓是怎么响的?

我说话儿,小鼓怎么样了?

我说小鼓响三声,小鼓怎么回答的?

哎呦呦呦这不行,为什么不行?

我说小鼓别响了,小鼓怎么回答我的?

师幼共同有节奏的朗读歌词,并注意三拍子的节奏。

5。 师幼共同演唱歌曲,并引导幼儿用肢体来表现歌曲的优美,感知三拍子的强弱关系。

三.活动结束

教师带领幼儿唱歌《小鼓响咚咚》做着优美的动作离开教室。

附:《小鼓响咚咚》

篇18:中班音乐有趣的小鼓教案

中班音乐有趣的小鼓教案

活动目标:

1、通过操作,体验铁罐打击乐器敲击的声音,培养幼儿对节奏乐兴趣。

2、搜集各种铁质罐头盒制作打击乐器,并能大方的介绍。

3、选择自制的打击乐器为音乐伴奏,感知声音的强和弱。

活动准备:

1、各种铁质罐头盒或茶叶盒、气球、剪刀、装饰用的彩笔,彩纸、双面胶,小木棒,橡皮泥

2、节奏卡若干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

1、介绍幼儿搜集的材料引起幼儿对活动的兴趣

师:“我们小朋友从家里搜集了好多的废旧的铁质罐头盒,我们一起来看看有些什么”

二、制作打击乐器

1、引导幼儿运用所提供材料进行制作。

(1)、先将气球的三分之一处用剪刀剪下,留下气球圆头部分,并把它撑开套在铁质罐头瓶口。这样小鼓的鼓面就做好了。

注:瓶口的大小决定气球的大小,瓶口大就要准备大一些的气球,瓶口小就要准备小一些的气球。

用彩色纸条或彩纸,彩笔、双面胶进行鼓身的'装饰,幼儿可大胆进行装饰。(当然我只用了彩色纸条简单装饰了一下)

将准备好的彩泥一分为二,揉成圆形将小木棒插在上面做鼓槌。

幼儿操作时,教师进行巡回指导,活动过程中发现问题教师及时给予幼儿帮助。

难点:(气球套在瓶口时会有些难度),依幼儿个人能力,教师提供帮助。

提高多种节奏表现形式让先做好的幼儿进行练习。

讨论活动:

a、介绍自己做的打击乐器,

b、引导幼儿说说在制作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什么问题?

二、游戏:我们来做演奏家

1、幼儿合奏进行表演。

2、相交换打击乐器进行表演。

三、活动延伸:

幼儿可以收集不同材质,不同大小的盒子进行制作,体验不同材质的打击乐器的声音是否相同。

篇19: 中班音乐活动反思

活动目标:

1.探索不同瓶罐敲击发出不同的声音,选择合适的瓶罐为歌曲《大雨和小雨》伴奏。

2.尝试用xx和xx的节奏进行打击乐活动,体验节奏美。

3.感受旋律的气氛以及和同伴一起参加集体音乐活动的乐趣。

4.培养幼儿的音乐节奏感,发展幼儿的表现力。

5.在进行表演时,能和同伴相互配合,共同完成表演。

活动准备:

幼儿每人2~3个不同质地、大小的瓶罐;事先了解音乐《大雨和小雨》;录制好瓶罐的敲击声;熟悉歌曲《大雨和小雨》。

活动过程:

一、瓶瓶罐罐会唱歌。

1.教师播放录制好的瓶罐敲击声。

咦,哪来的声音,想想看,这是谁发出的声音,谁会这样唱歌?

2.那是什么样的瓶子和罐子会发出这样的声音呢?

3.我们也来试一试,让桌子上的瓶瓶罐罐唱起来。大家仔细听,不同的瓶罐唱出来的声音一样吗?说说自己的发现。

小结:原来不同的瓶瓶罐罐,会发出不同的声音,那我们一起用瓶瓶罐罐来伴奏好吗?

二、跟着音乐一起唱。

1.教师播放歌曲《大雨和小雨》。这首歌大家听过吗?叫什么名字?歌曲里面大雨的声音怎么样?小雨的声音怎么样?

2.那让我们的瓶瓶罐罐也来唱这首歌,你想让哪些瓶瓶罐罐来唱大雨的声音?哪些来唱小雨的声音?为什么?

3.尝试探索敲击效果。

请你拿一对瓶子或者罐子,让瓶瓶罐罐来唱歌,注意大雨和小雨的声音是不一样的。

三、跟着节奏一起唱。

1.认识节奏卡。

瓶瓶罐罐唱的声音不错,可是啊,好像没有节奏感呀,那怎么样才能敲的有节奏呢,我们一起来看,这叫节奏卡,是专门用来表示节奏的。这个X就表示一拍,我们用拍手的话就拍一下,我们一起来试一试。那X下面有一横就表示半拍,用拍手的话速度要加快的拍一下手,我们一起来试一试。

2.幼儿尝试连贯地看着节奏卡打节奏。

(1)我们一起看着节奏卡完整地拍一拍。

(2)我们再来一次听着音乐、看着节奏卡一起来拍一拍。

3.幼儿跟着歌曲,尝试敲击不同的瓶罐,表现大雨、小雨的不同形象。 我们跟着音乐让瓶瓶罐罐们也来有节奏地唱歌吧,罐子们唱大雨的声音,瓶子们唱小雨的声音,我们一起合作来演奏,好吗?

四、活动延伸

在音乐区角投放瓶罐,让幼儿继续探索,体验用瓶罐演奏的乐趣。

活动反思:

每个幼儿心里都有一颗美的种子。废旧的罐罐在小朋友的`手中变成了神奇的乐器,幼儿手拿自制罐罐在美妙的音乐中变身成了一个个小小演奏家,幼儿的成就感油然而生。